close

  國家統計局網站27日發佈數據顯示,2013年,國家統計局在一套表聯網直報單位範圍內對不同崗位的工資情況進行了調查,涉及16個行業門類的87萬家法人單位。調查單位的就業人員按崗位分為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5類。調查數據顯示,全部調查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45676元。(《新華網》5月27日)
  從數據統計來講,與往年相比,今年的亮點不少。比如,首次發佈不同崗位平均工資數據;再如,統計的範圍更廣,細化項目更多,分區域、分行業、分登記類型等等。但許多人仍在吐槽“被增長”“被平均”,這是為什麼?
  統計學告訴人們,平均數並非代表大多數。個體指標的差距越小,才能越充分顯示平均數的代表性,相反,個體指標的差距越大,平均數的代表性就越小。如果我們把平均數當成大多數,就會使人們錯誤地估計形勢,只看到職工工資逐年增高,卻看不到工資收入遠在平均水平之下的眾多人的狀況。
  根據此次統計數據,處於平均水平之下的有:居民服務、修理、製造業、建築業,而高居“平均”之上的有:電力、熱力、燃氣、水的生產和供應等行業,而這些企業大都是壟斷行業;國企遠高私企,且私企員工的工資也遠遠在工資“平均線”以下;單位負責人等工資遠高於平均線以上,而商業、服務業人員平均工資最低,都在“平均數”以下,甚至遠離平均數。
  讓人憂慮不安的是,由於把平均數當成大多數,許多地方的領導就從平均數來考慮問題、做出決策,影響制度安排和日常行政行為,甚至片面地認為,就業人員工資提高了,在醫療、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與消費,就應按照平均數的水平來做出計劃和安排。殊不知此舉只能加重就業人員的經濟負擔,使他們繼續過緊日子。
  就統計學來講,要想保證“平均統計”更接近於現實,起碼滿足一個前提條件:被統計的對象之間,收入差距不能過大,太過懸殊,否則,一個億萬富翁和一群“窮光蛋”“平均”,除了“數字”亮麗外,對社會無一益處,只能掩蓋社會矛盾,影響政府決策。
  吳睿鶇  (原標題:警惕“亮麗的平均數”影響政府決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bffypzdrd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